一、炉子烟筒倒烟该怎样解决
1、烟筒出烟口朝正上放排烟,也就是直接从房顶上排出去。这种方法排烟顺畅,对炉子的抽劲比较大,炉子容易烧的很旺。
2、如果怕下雨淋到烟筒里面雨水的话可以再在上面加个防雨罩。
3、如果从房顶出去不方便或者怕房顶漏雨的话可以选择水平方向出去,尽量不要选择逆风方向。在出风口加个弯头。
4、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一个三通代替弯头效果比较好。
5、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出风口装一个引风机,就是要费些电,接电线麻烦些。
扩展资料:
1、煤炉排烟是靠“烟筒抽力”进行的。抽力的大小等于;“冷空气的重度”减去“烟气的重度”后再乘以“烟囱的高度”正常情况下是烟囱能够将烟气排出。
2、出现倒烟的原因及对应方法:烟囱的高度不够,产生的抽力小,尤其在气压较低时,平流风有可能从烟囱倒回。应对方法是加高烟囱或加能随风向调整的档风帽。
二、秸秆炉城市能用吗
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粉尘颗粒物,加重城市雾霾,别说秸秆,就是煤都禁止烧了,所以你还是别奢想了,免得城管去你家喝茶
三、山西民俗,民间艺术
岢岚民间的捏油灯
柳林人的赶牲灵与偷枣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
和顺风情:儿子娶媳妇逗公公
沁源风情:儿子娶媳妇逗婆婆
黎城襄垣人互相说笑打闹的风俗 忻州婚俗
河东礼馍、五寨面鱼
灵丘人踢毽子
五台民俗乡情
五台婚丧礼仪
五台积弊陋习
晋南人吃辣椒
晋北人吃土豆
雁北人的土豆粉丝
窑洞房
山西境内的窑洞房居住方式,几乎遍布全省境内,在农村更为普遍。山西的窑洞,一种是依托黄土高原的厚厚的黄土层,从黄土的横断面挖进去,挖成窑洞状,窑洞内,一般都因地制宜地砌成火炕、地火、烟道。有些农村的百姓也仿照窑洞房的弧形构造,在盖房时卷成窑洞,这种窑洞是用砖石卷成的,或者是土坯卷成的,每一个黄土窑洞前,都有一片开阔地作为院落。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热 炕
炕是窑洞、平房内山西农家的卧床,这种卧床,是用土坯板砌成的空心土炕。连着锅灶。这种取暖方法,既省柴火,又避免污染,使窑内的空气保持清洁。
地窨院
地窨院,是山西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即深入到地下的院子和窑洞。这种特有的住宅风俗就在山西省南部的濒临黄河之滨的平陆县境内。地窨院,是深入地下的院室。这种院室的构造是:在地面挖下去一个方形的几十平方米的平底大坑,这个坑的深度一般在十米左右。然后在坑底的四壁挖进去窑洞,为了解决人畜的上下、出入通道,就在四方大坑的一侧旁,挖一条向下的斜坡通道。窑洞的门上还装有天窗,便于通风。地窨院内,为了解决下水和浇地种植树木、菜蔬的水源,甚至牲畜的吃水,一般都挖成一口深达十米左右的渗水井。窑洞内,四季温差小,冬暖夏凉,窑内温度一般保持在10℃——20℃之间。更为有趣的是,人住在地下,以地气养人,这种地气对人体有着特殊的保护作用
四、池州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池州独特的风俗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
池州居住生活习俗
解放前池州山区农村居宅大都为徽式建筑,青砖黛瓦白墙,高高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上打上了铁巴钉,内部石磴、石板相垒,竖木柱穿枋,布满木雕石雕,二至三进,有正厅和厢房及天井(也称“明堂”)。外窗户较小,内窗户向天井开设,高墙深院,便于防盗;楼上建左右前后相通的走廊,名叫“走马楼”,便于通行。天井呈长方形,用来采光,向上可看天空;天井正下方的地上用石板砌成长方形池子,下雨时可以通过池子及暗道将雨水排出。
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始建“土洋结合”(即砖基、土墙、瓦顶)且有前厦的房舍,“黑六间”结构较多。山区房子穿枋,屋脊架梁,排梁钉椽盖瓦,砖封外墙,前后开门窗,两端齐檐封火,内部装鼓皮(板壁),铺楼板;丘陵地区建“黑六间”时,内壁一般砌土砖,堂厅后部用木头木板做宝壁;圩区建“黑六间”时竖立穿枋“人”字梁架。“黑六间”有四列梁架,为四室一厅造型,中间正厅宽长,两翼可开弄道,均以弄道或砖木隔成两个单间居室。农户民房大多在正屋大门上方开有一洞,留给燕子飞入作窝,如燕子不来做窝,则认为不吉。
土砖是从田里或塘里挑泥到稻床上,用砖托(模具)制成。每托一次,就将砖托放在水盆里洗一洗防止被泥粘住;一边托,一边往后退。挑泥时每次都要在畚箕里撒一点草木灰,也是为了防止粘泥。砖晒得半干后,就要用刀掀砖切除毛边并翻晒。完全晒干后就要码起来,并盖好稻草,防止下雨淋坏。
20世纪70年代,城市住房均为单位提供,一般为带人字梁的砖瓦平房,一栋较长,可居好几户人家;80年代开始建楼房住宅,每户面积为50~70平米;1998年政府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城市住房走向市场化,但同时也建少量经济用房和廉租房供经济困难户入住。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始建平顶楼房,二层、三层不等,很多农户喜欢靠近公路做房子,门向正对公路。城乡住宅楼房曾一度采用预制板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城市要求一律按砖混现浇或框架现浇标准建造。
20世纪90年代初城区始兴家庭室内装璜。墙上贴纸、做墙裙、吸顶。挂吊灯,水管、电线走暗线。注重水、电、暖、通讯、卫生设施齐全,生活方便。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区注重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乡村集镇居民住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向城市化发展。住房发展趋向是面积逐步扩大,装修追求美观,居住讲究舒适。进入21世纪,农村楼房越来越多,且外表装璜十分漂亮。
池州家什生活习俗
1、家具
旧时,境内居民家具多为木制品,也有少量藤竹制品,一般家庭有条案(条台)、饭桌(八仙桌)、橱桌、木椅、藤椅、竹椅、长板凳、立柜、立橱、银橱、木箱等,古朴粗糙,简单实用;富裕人家外添太师椅、梳妆台等,家具都雕凿精细、图案精美,具有典型的清代家具风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流行75式实木家具,家具样式有很大变化,面板无雕凿,家具脚普遍采用香炉脚造型,有五屉橱、垛橱(上下两截,整齐垛成一整体,顶层有突起的边条作修饰)、大衣橱、书橱、高低柜(一高一低,连成一体)、床头柜、写字台等多种,看人家或陪嫁妆要看家具共有多少条腿。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以三合板为主要材料的木制组合家具和圆桌(折叠式或双层转盘式)、折叠椅、沙发(折叠坐卧两用式沙发,木沙发、布沙发、革皮沙发、真皮沙发)、茶几(木质、有机玻璃、大理石)、角橱、皮箱等新式家具,追求高雅、实用、美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注重组合家具与房子的整体设计。
2、卧具
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农村和城镇居民多睡木制板床。祖传架子床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上端四面装横楣板,床顶支架“承尘”盖。正面床厅上再多安两根立柱,两边下端各装方形栏板一块,中部各装矩形栏板一块。围栏常用小木块做榫拼接成各式几何纹样,栏板、床柱、牙板及上楣板等处全部镂雕人物、鸟兽、花卉等纹饰。床前摆放木板踏步。新型架子床省去了各种镂雕工艺,改用油漆绘画修饰。80 年代末,城镇时兴席梦思床,床体为木质框架,沙发床垫,造型更为简捷。床上用品趋多样化,除普通棉被外,增添太空被、鸭绒被、毛巾被、毛毯、床帷、床罩、尼龙蚊帐、电热毯等。竹榻是夏日纳凉和睡眠的卧具,由竹或木两种材料制成,四腿一面。
3、炊具
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居民炊具均为柴灶,一般为两眼灶,贫苦人家单眼灶,大户人家三眼灶或四眼灶。采用砖或土坯砌灶,上安铁锅,木质锅盖,锅上用茅草与葛子编结的圆形物为垫,防止漏气,锅台上还安装有烧水的铁制吊罐(顶罐),烟囱垂直竖立或折向墙外。农户平常一般用小锅煮饭炒菜,用大锅煮猪饲料;城市居民则用小锅灶生火做饭烧菜,用煤炉烧开水,间或用煤油炉、电炉作辅助炊具。传统灶台耗柴量较大,燃烧不完全,火力很小。70年代中期推广省柴灶,因炉堂悬空,底部安放铁栅让氧气充分供给,有些灶台还安装了风箱,使得燃烧效率明显提高,市场根据灶台特点推出的环形水葫芦也使烧水速度得到加快。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城市开始使用液化气灶,并向乡村普及,各种电炊具如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抽油烟机、电烤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同时也获得广泛应用。城市居民逐步淘汰了污染性强的柴灶和煤炉,但大多数农户仍保留了传统灶台。
4、器皿
70年代在农村,碗、盘、碟、杯、匙、勺等餐具以粗瓷器为主,也有以竹筒做碗给小孩食用。文革后期,铝制品(俗称“白铁锅”)和搪瓷制品(瓷碗、瓷碟、瓷盘、瓷盆、瓷缸)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搪瓷茶缸和搪瓷饭缸上印上字后成为流行的纪念品和奖励品,盛极一时。80年代,由于怀疑铝制品含有害人体健康的铅成分,不能盛菜过夜,铝制品渐被冷落,不锈钢制品开始兴时。80年代末,细致精美的细瓷餐具进入普遍人家。90年代中后期居民开始使用饮水机等。
5、家庭耐用工业品
至70年代中期,日用消费品非常匮乏,很多商品需要凭票购买,时兴家庭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责任田到户后,壁挂式摆钟、机械表和台式晶体管收音机、电风扇进入普通农户;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时兴的贵重家用电器是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洗衣机,黑白电视机进入农户;90年代初,录像机、空调、摩托车的家庭拥有量逐年增加;90年代中期,VCD、DVD影碟机和组合音响占领市场,家用录音机、录像机逐步退出。建国初,一些家用工业品才逐渐进入农家,如热水瓶、手电筒、机械钟等。90年代末,农民开始购买彩电更换黑白电视机。进入21世纪,家用电器全面更新换代,液晶电视机、等离子体电视机、无氟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数码照相机、DV摄像机等大量供应市场,家用电脑也走向千家万户。
6、灯具
(1)香油灯:灯盏由生铁制成,样子像锅形,并带有一个小把子;灯捻子一般用多股棉纱或灯芯草做成;用香油或煤油作燃料。将灯捻子一头浸在油里、一头放在灯盏沿口,点燃照明。当灯捻子烧焦灯光变暗时,将其向沿口外面添送一点,并用剪刀剪去烧焦部分(挑灯芯)。
(2)煤油灯:20世纪70年代初常用的照明灯具。一种比较流行的煤油灯用的是玻璃器皿,中部形状像灯笼,是装油的容器;下部喇叭形,供手端拿并使灯具放置平稳;玻璃器皿上部为铁制灯头、玻璃灯罩,灯头中间穿一根布质灯芯。灯罩罩上后既可防风,又能让煤油充分燃烧使灯光变得明亮。
(3)马灯:烧煤油,燃料容器用铁制成,有玻璃灯罩,灯罩外面有两根铁丝箍作保护。主要用于晚上野外行走照明。
(4)气灯:造型有点像马灯。灯芯由石棉纱布制成,像个小纱布袋。用打气筒对燃料容器内打气,使煤油燃料在气压推动下出孔速度加快变成气体,在石棉纱布四周充分燃烧,纱布袋发出耀眼炫目的光芒,并且伴有轻微的气息声。
(5)电灯:至80年代初,部分农村地区仍使用煤油灯、蜡烛照明。电灯照明于8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全面普及,家庭常用灯具一般为白炽灯、日光灯和节能灯,根据用途又分为台灯、壁灯、吊灯、落地灯等样式,2000年初开始使用水晶灯,灯具的多样性和装饰性愈来愈强。
7、取暖用具
至今农家取暖仍用火桶,内置火钵,以火桶折子(铁质或木质栏条制成)架空,用柴灶刚烧的柴火及竹棍烧制的小炭、栗树烧制的栗炭等做热源。改革开放后,城镇开始使用电炉、电热毯、电热器、电焐子、空调等方式取暖。2000年后流行石英管式电暖柜(电火桶)。
8、消暑用具
自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居民开始使用空调器纳凉,最先使用的是窗式空调,90年代末普遍采用壁挂式和立柜式冷暖两用分体空调,消暑、驱蚊一并解决。
9、洗浴用具
城乡传统使用澡盆洗浴,农村男性青少年夏天喜在家门口池塘、水库和小河里洗浴。90年代,热水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刚开始为燃气直热式和太阳能直热式,后来发展为电热式和真空玻璃管太阳能吸热式,冬天在家用浴缸、淋浴头洗澡成为常态。
10、卫生用具
20世纪70年代,农村普遍使用木质马桶,有两种造型:一种上部稍粗,下部稍细,桶沿厚实,木盖铁框;另一种是中部稍粗,上下稍细,桶沿较薄。80年代开始使用工业品陶瓷马桶。90年代末开始,农村逐渐架通自来水,人们开始使用蹲便器。
更具体的可参考以下链接:
|